冬春季节传染病预防知识
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多由病毒引起,也有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近距离的咳嗽、喷嚏、说话等经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常见的有流感、肺结核、流脑、麻疹、水痘等。
传染病传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传播条件,呼吸道传染病都有其相似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是携带该病原体的病人(禽)或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多是普遍易感。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1、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流行期间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机构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以便对病人实行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将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2、切断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多参加户外锻炼,以提高自身抵抗力;改善环境卫生、居室卫生、个人卫生、营养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尽可能不去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及提高教育水平;多开窗换气,少到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人群免疫力。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大家的防病意识;流行期间可口服中药或抗病毒治疗,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还是接种疫苗。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并且变异极难控制,每人一生中会遇上多次感染,潜在的流行毒株的突然出现是对人群的主要威胁,也是每年要对易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原因。流感的传染性极强,主要表现有:发热及发冷、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咳嗽、咽炎及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还常并发细菌性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目前对流感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只能缓解一些症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结核菌可侵犯各个脏器,以肺部侵犯最为常见,多数病人表现为逐渐起病,持续低热,尤以午后低热多见,同时有盗汗、疲乏、纳差、消瘦、情绪变化,少数以急性发热为首发症状。肺结核的呼吸道表现以咳嗽为最常见,开始多为干咳,以后出现白色粘痰或粘液脓性痰,咯血亦常见。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由脑膜炎球菌引起,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临床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为主要症状,以口腔粘膜斑、特殊的皮肤斑丘疹为其特征(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及全身)。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年长儿童及成人发病表现为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持续1天左右。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甲肝的防治知识
一、甲肝,全称是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感人群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甲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
二、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
三、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进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是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有效的消毒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等;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等,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四、甲肝的治疗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感染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饮食一般以清淡可口、容易消化为原则。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脚盆、餐具、便器等要专用,呕吐物和粪便要用漂白粉消毒处理,病人和家属都要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
五、甲肝的预防 预防甲肝的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注射2次,终身受益。
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有的包括尿液)和呕吐物中,携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使健康人得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有的还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夏季高温,许多人饮食睡眠不佳,抵抗力相对减弱,尤其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道抗御病菌的能力也下降。加上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蚊蝇等害虫大量孳生,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极易造成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或暴发流行。近期肠道传染病发病数有所增加。全校师生员工应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必须积极预防。
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要经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于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病人或动物;传播途径大多为粪-口传播,有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生活接触传播、经虫媒传播等多种;多数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儿童和老年人容易发病。应此要加强传染病管理。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源扩散蔓延。
在夏秋季腹泻中是以急性肠道感染最为多见。为更好地保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全校师生员工要做好以下防疫措施:
(一)苍蝇与蟑螂等害虫,能作为肠道传染病的媒介。因此,消灭苍蝇与蟑螂也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大力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要采取多种方法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虱子、跳蚤等害虫。疏通沟渠,填平坑洼,铲除杂草,消除虫害的孳生地,这是防病的基本措施。
(二)要搞好粪便、垃圾、污水、污物的无害化处理。粪便、垃圾要日产日清,并进行杀灭病原体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利用药物化学方法或生石灰土法处理。
(三)要加强饮水、饮食卫生管理。饮用水必须是烧开的自来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桶)装水。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要定期查体,发现传染病及时调离。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四)要搞好餐具、用具消毒。
(五)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养成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六)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是因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所引起的。因此,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饮用清洁水,不喝生水,不吃未经清洗的食物,把住病从口入关。
(七)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即使对于盐腌过的食品,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就可能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应买经过安全检查和处理的食品;不买无证摊点的盒饭、熟食等不卫生食品。
(八)凉拌菜宜少吃,吃时应洗净,并用冷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
(九)夏季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但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仍保存其致病性。
(十)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切忌暴饮暴食,过甜、过油腻的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十一)要防止疲劳后着凉 。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也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十二)对病人用过的东西,可用煮沸法或消毒液消毒。搞好宿舍及环境卫生。
(十三)发现可疑症状及早就诊,一旦确诊及早治疗。
江西财经大学医院
2007年6月11日
冬春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多由病毒引起,也有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近距离的咳嗽、喷嚏、说话等经空气飞沫传播为主,常见的有流感、肺结核、流脑、麻疹、水痘等。
传染病传播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个传播条件,呼吸道传染病都有其相似的流行病学特点:传染源是携带该病原体的病人(禽)或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空气飞沫传播;人群易感性多是普遍易感。
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应采取综合措施:1、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流行期间如有不适应尽早就医,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疗机构采取的各种防治措施,以便对病人实行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将传染病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2、切断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多参加户外锻炼,以提高自身抵抗力;改善环境卫生、居室卫生、个人卫生、营养卫生(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品,尽可能不去卫生条件差的餐馆进餐)及提高教育水平;多开窗换气,少到人口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活动。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人群免疫力。加强防病知识宣传,提高大家的防病意识;流行期间可口服中药或抗病毒治疗,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还是接种疫苗。
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并且变异极难控制,每人一生中会遇上多次感染,潜在的流行毒株的突然出现是对人群的主要威胁,也是每年要对易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的原因。流感的传染性极强,主要表现有:发热及发冷、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咳嗽、咽炎及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还常并发细菌性感染如支气管炎、肺炎、心肌炎等。目前对流感尚无特效药物进行治疗,药物只能缓解一些症状,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
肺结核是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结核菌可侵犯各个脏器,以肺部侵犯最为常见,多数病人表现为逐渐起病,持续低热,尤以午后低热多见,同时有盗汗、疲乏、纳差、消瘦、情绪变化,少数以急性发热为首发症状。肺结核的呼吸道表现以咳嗽为最常见,开始多为干咳,以后出现白色粘痰或粘液脓性痰,咯血亦常见。
流脑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简称,由脑膜炎球菌引起,主要表现是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淤点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临床以发热、流涕、咳嗽、眼结膜充血为主要症状,以口腔粘膜斑、特殊的皮肤斑丘疹为其特征(皮疹从耳后发际开始,渐及前额、面、颈、躯干及四肢,最后达手掌、足底及全身)。
水痘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年长儿童及成人发病表现为发热、头痛、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持续1天左右。起病后数小时或1-2日出现皮疹,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以斑疹、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
甲肝的防治知识
一、甲肝,全称是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易感人群以青少年及儿童为主,成年人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它是各种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我国是甲肝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甲肝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秋冬及早春季节发病率高。
二、甲肝的临床症状 甲型肝炎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腹痛、腹泻、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等。初起时往往误认为感冒,容易被人忽视,延误病情,继而引起暴发或散发流行。
三、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进食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食物是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在甲型肝炎潜伏末期和黄疽出现前数日是病毒排泄高峰。处在这个时期的患者,尤其是无症状的亚临床感染者,是最危险的传染源。他们的粪便、尿液、呕吐物中的甲肝病毒,如果未经过有效的消毒处理,就会污染周围环境、食物、水源等;另外患病者的手(如潜伏期的炊事员)及带病毒的苍蝇等,也能污染食物、饮水和用具。一旦易感者吃了含有甲肝病毒的食品和未经煮沸或煮熟的污染饮水和食物,或生食用粪便浇灌过的蔬菜、草莓、瓜果等均可患甲型肝炎,引起暴发或散发感染。 个人卫生习惯不良,居住拥挤,人口稠密,环境卫生差的学校、工厂、农村、托幼机构或家庭中,更容易发生甲型肝炎的感染和高度局限性流行;一旦水源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
四、甲肝的治疗 甲肝的治疗原则应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感染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复,切不可乱用药物,如用药不当,反可加重肝脏的损害。要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饮食一般以清淡可口、容易消化为原则。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脸盆、脚盆、餐具、便器等要专用,呕吐物和粪便要用漂白粉消毒处理,病人和家属都要做到饭前便后用肥皂流水洗手。
五、甲肝的预防 预防甲肝的关键就是把住“病从口入”关。要搞好饮食卫生,加强粪便管理,保护水源,养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洁食物及毛蚶等小水产品、饭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习惯。如条件许可,在流行期间或与病人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儿童和体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注射2次,终身受益。
夏秋季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经口侵入肠道,临床上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一类疾病。包括细菌性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甲型肝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在肠道传染病病人的粪便(有的包括尿液)和呕吐物中,携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通过病人的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水、食物及手,或通过苍蝇等媒介传染给健康人,使健康人得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有的还可引起并发症,严重的会造成死亡。
夏秋季节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夏季高温,许多人饮食睡眠不佳,抵抗力相对减弱,尤其胃酸分泌减少,消化道抗御病菌的能力也下降。加上夏秋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量多,蚊蝇等害虫大量孳生,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极易造成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或暴发流行。近期肠道传染病发病数有所增加。全校师生员工应更加注意个人卫生,了解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并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必须积极预防。
各种传染病的流行要经过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对于肠道传染病,传染源主要是受感染的病人或动物;传播途径大多为粪-口传播,有经食物传播、经水传播、经生活接触传播、经虫媒传播等多种;多数人群普遍易感,尤其儿童和老年人容易发病。应此要加强传染病管理。对传染病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源扩散蔓延。
在夏秋季腹泻中是以急性肠道感染最为多见。为更好地保护全校师生身体健康,降低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全校师生员工要做好以下防疫措施:
(一)苍蝇与蟑螂等害虫,能作为肠道传染病的媒介。因此,消灭苍蝇与蟑螂也是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要大力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灭疾病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要采取多种方法消灭老鼠、苍蝇、蚊子、虱子、跳蚤等害虫。疏通沟渠,填平坑洼,铲除杂草,消除虫害的孳生地,这是防病的基本措施。
(二)要搞好粪便、垃圾、污水、污物的无害化处理。粪便、垃圾要日产日清,并进行杀灭病原体的无害化处理。污水、污物、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要利用药物化学方法或生石灰土法处理。
(三)要加强饮水、饮食卫生管理。饮用水必须是烧开的自来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桶)装水。饮食服务行业人员要定期查体,发现传染病及时调离。烹调时,炊具要注意消毒,生熟食品用的炊具要分开。炊事员要注意个人卫生,要勤剪指甲勤换衣服。
(四)要搞好餐具、用具消毒。
(五)要注意搞好个人卫生,养成人人讲卫生、个个爱清洁的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
(六)夏秋季肠道传染病是因吃了不清洁的食物所引起的。因此,预防夏秋季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做好饮食卫生。饮用清洁水,不喝生水,不吃未经清洗的食物,把住病从口入关。
(七)在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物,病死的家禽、家畜、不新鲜的水产品不要购买。即使对于盐腌过的食品,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致病性嗜盐菌就可能在盐腌的食品中繁殖。应买经过安全检查和处理的食品;不买无证摊点的盒饭、熟食等不卫生食品。
(八)凉拌菜宜少吃,吃时应洗净,并用冷开水冲洗。瓜果宜洗净去皮再吃。
(九)夏季饭菜应现做现吃,如有剩余,第二天应煮透再吃。但即使煮透,有些细菌的毒素仍不能被破坏,如葡萄球菌肠毒素在煮沸后30分钟仍保存其致病性。
(十)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时定量,戒烟禁酒,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切忌暴饮暴食,过甜、过油腻的食品会引发急性肠胃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
(十一)要防止疲劳后着凉 。充足的睡眠和丰富的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也有助于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
(十二)对病人用过的东西,可用煮沸法或消毒液消毒。搞好宿舍及环境卫生。
(十三)发现可疑症状及早就诊,一旦确诊及早治疗。
江西财经大学医院
2007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