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关键。为加强传承人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江西省文旅厅出台了《关于实施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通知》,拟对我省9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工作。该工作将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艺,通过口述片、传承教学片、项目实践片、综述片,浓缩传承人一生的艺术精华,保留下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因此,抢救性记录工作,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记录,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多方面价值的深度挖掘、记录、保护与传承。
目前,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已组建抢救性记录工作小组,艺术学院“江西财经大学非遗研究中心”的三位教师张维刚、李霜、韩玉澎副教授被任命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江西)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团队”的学术专员,他们将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分别对“永兴小鼓”、“萍乡春锣”、“高安采茶戏”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开展抢救性记录工程的学术工作,担任口述史访谈的采访人,承担口述文字稿的编辑、审校及文献片、综述片的文案撰写、审片等工作,是全程、实际参与记录工程的学术责任人。近日,三位教师已开展资料收集,并与工作组中的江西电视台责任导演进行了工作对接与沟通,为项目及传承人拍摄做好准备工作。
这次江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监督执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为责任主体,各项目保护单位及代表性传承人协助完成。这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年老体弱等原因,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人数不断增加,在世人员也多年事已高,截至2015年底,已有近300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去世,在世传承人中70周岁以上的占到56%,因此,开展“非遗”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刻不容缓,它为后人传承、研究、宣传、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下宝贵资料,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能够唤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让“非遗”文化传播的更加源远流长。(文/艺术学院 李霜 范思聪 编辑/辛宇丽)